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机制是什么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环节,主要包括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心脏重构、缺氧酸中毒、炎症反应和内皮功能障碍等,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导致心肺功能恶化。
1.肺血管阻力增加
多种原因可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肺血管阻力增加,如肺部疾病引起的缺氧、酸中毒、炎症等,这些因素可导致肺血管收缩、血管壁增厚和血管腔狭窄,从而增加了肺动脉的压力。
2.肺动脉高压
长期的肺动脉高压会导致右心室肥厚和扩张,最终可能导致右心衰竭。
3.心脏重构
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厚会导致心脏重构,心肌细胞肥大、心室壁增厚,从而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4.缺氧和酸中毒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伴有缺氧和酸中毒,这些因素会进一步损害心肺功能。
5.炎症反应
肺部的炎症反应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自由基等物质可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进而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心脏重构。
6.内皮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等重要功能。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内皮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血管舒张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从而进一步加重肺动脉高压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了解疾病
右心衰竭
右心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室充盈和(或)射血障碍,导致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不能满足机体以及各脏器所需要的血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