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作用机理

来源:民福康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介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1.Ⅰ类药物

主要作用于细胞膜,通过减慢钠离子内流而降低心脏自律性,减慢传导速度,延长有效不应期。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等。

2.Ⅱ类药物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主要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3.Ⅲ类药物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物,如胺碘酮、索他洛尔等,主要通过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有效不应期,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4.Ⅳ类药物

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主要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包括心律失常的类型、严重程度、心功能状况、合并疾病等。同时,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心律失常加重等。因此,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心率、血压等指标,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总之,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了解疾病
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血压低于正常水平,即收缩压小于90mmHg或(和)舒张压小于60mmHg。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