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

来源:民福康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心肌需氧量增加、心肌缺血预适应、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及其他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心肌血液供应不足。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影响心肌血液供应。

斑块破裂或侵蚀可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

2.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舒张功能异常。

内皮素等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加,一氧化氮等扩血管物质生成减少,引起血管收缩和心肌缺血。

3.心肌需氧量增加

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心动过速等情况下,心肌需氧量增加。

冠状动脉狭窄无法相应地增加血液供应,导致心肌缺血。

4.心肌缺血预适应

反复的短暂心肌缺血发作可诱导心肌产生适应性变化,增加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然而,这种预适应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足以对抗持续的心肌缺血。

5.自主神经功能失衡

交感神经活性亢进和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导致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增加心肌耗氧量。

同时,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

6.其他因素

贫血、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也可能影响心肌血液供应,导致无症状心肌缺血。

遗传因素、吸烟、肥胖等也与发病机制有关。

综上所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心肌需氧量增加、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了解这些机制对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疾病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