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

来源:民福康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包括肺血管收缩、肺血管重构、血液流变学异常、炎症反应、内皮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1.肺血管收缩

缺氧、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等因素可导致肺血管收缩,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大,血管壁增厚和硬化,管腔变窄,从而增加肺动脉阻力,引起肺动脉高压。

2.肺血管重构

长期的肺动脉高压会导致肺血管重构,肺小动脉中膜肥厚、无肌型细动脉肌化,血管壁增厚、硬化、管腔狭窄,肺泡壁毛细血管数量减少,肺泡腔渗出和纤维化,这些变化进一步加重肺动脉高压,影响心肺功能。

3.血液流变学异常

缺氧可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多,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加重心肺负担。

4.炎症反应

肺部感染、吸烟等因素可导致炎症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进一步加重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重构。

5.内皮功能障碍

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可导致血管舒张因子(如一氧化氮)生成减少,血管收缩因子(如内皮素-1)生成增加,从而引起血管收缩和肺动脉高压。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缺氧和酸中毒可刺激肺血管的交感神经,使其兴奋性增加,导致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加重。

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治疗方法包括氧疗、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抗凝治疗等,以减轻肺动脉高压和改善心肺功能。

了解疾病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是呼吸系统常见病,指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出现不可逆性扩张。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