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是什么意思啊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中下段直肠癌保肛难题仍待解决,青年人直肠癌比例呈升高趋势。其发生与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遗传等因素有关,可出现直肠刺激、肠腔狭窄、癌肿破溃感染等症状。诊断方法有直肠指检、直肠镜检、钡剂灌肠X线检查、癌胚抗原(CEA)测定等。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预防方法包括饮食调整、定期筛查、治疗肠道疾病、戒烟限酒、定期体检等。
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不易彻底,术后复发率高。中下段直肠癌与肛管括约肌接近,手术时很难保留肛门及其功能是手术的一个难题,也是手术方法上争论最多的一种疾病。我国直肠癌发病年龄中位数在45岁左右。青年人直肠癌患者比例有升高的趋势。
病因:
直肠癌的发生与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虫病、盆腔放射、环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钼)、吸烟等有关。
饮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与直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有人观察到,在西欧及美国等大肠癌高发区,随着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高热量食物摄入量的增加,大肠癌的发病人数也相应增加。
大肠慢性炎症: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概率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大肠腺瘤:大部分结直肠癌是从小的癌前病变发展而来,它们被称为息肉。其中绒毛样腺瘤息肉更容易发展成癌,恶变的机会约为25%;管状腺瘤样息肉恶变率为1%-5%。
遗传因素: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瘤,息肉恶变的发生率更高;家族性大肠癌,说明大肠癌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症状:
直肠刺激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肛门下坠感;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晚期有下腹痛。
肠腔狭窄症状:癌肿侵犯致肠腔狭窄,初时大便变形、变细,严重时可有肠梗阻表现。
癌肿破溃感染症状:大便表面带血及粘液,甚至脓血便。
诊断:
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约80%的直肠癌患者于就诊时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可触及质硬凹凸不平包块;晚期可触及肠腔狭窄包块固定指套见含粪的污浊脓血。
直肠镜检:可窥见肿瘤大小形状部位并可直接取介入组织作病检。
钡剂灌肠X线检查:对直肠癌的诊断帮助不大,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癌胚抗原(CEA):CEA测定对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