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颤是怎么回事
心脏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疾病,表现为心跳不规律,可导致心悸、头晕等症状,其病因多样,与高血压、心脏病等有关,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心血管疾病等,诊断需依靠心电图,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电复律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
1.定义
心脏房颤是指心房(心脏的上部chambers)失去正常的节律,出现快速而不规则的跳动。
2.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心悸、头晕、气短、疲劳、胸痛等。在某些情况下,房颤可能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但仍会增加中风和心力衰竭的风险。
3.原因
心脏房颤的原因可能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肥胖、糖尿病、饮酒、咖啡因摄入、过度运动、甲状腺问题等。有时,房颤的原因可能不明。
4.风险因素
除了上述提到的原因外,年龄增长、家族遗传、心血管疾病史、慢性肺病等也是心脏房颤的风险因素。
5.诊断
医生通常通过心电图(ECG)来诊断心脏房颤。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可能会帮助确定是否存在其他心脏问题。
6.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导管消融术等。治疗选择取决于房颤的严重程度、症状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7.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健康饮食、限制饮酒等,有助于预防心脏房颤的发生或减少其风险。
8.监测和随访
患有心脏房颤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
对于患有心脏房颤或有相关风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诊断,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了解疾病
体检
体检是体格检查的简称,指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的身体检查。是医疗的诊断环节,是针对症状或疾病及其相关因素的诊察手段。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