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是什么

来源:民福康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染源为小型啮齿动物,传播途径包括动物源性传播、虫媒传播等,人群普遍易感,流行地区广,有明显季节性,病情危急,病死率高。预防措施主要为防鼠灭鼠、注意个人防护、食品卫生和疫苗接种。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传染源:

主要为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黑线姬鼠、褐家鼠等是我国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林区姬鼠、大林姬鼠等为林区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传播:

接触传播:通过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的尘埃或气溶胶吸入而感染。

消化道传播: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或血液而感染。

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革螨或恙螨有传播本病的可能。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者罕见。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了解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