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怎么传染

来源:民福康

伤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由伤寒杆菌引起,人群普遍易感,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肝脾肿大等,诊断主要依靠血培养和肥达反应,治疗主要采用抗菌治疗,预防措施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传染源:

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患者在潜伏期末即可排出细菌,病程中排菌量最多,持续时间较长。

带菌者包括恢复期带菌者和慢性带菌者,带菌时间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伤寒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和食物,经手或苍蝇、蟑螂等媒介传播,进入人体消化道而感染。

日常生活接触、食物、水和苍蝇等是常见的传播媒介。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较高。

病后免疫力与菌株的型别有关。

4.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最多。

散发为主,可因水源、食物污染而引起暴发流行。

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人口流动频繁等因素有利于本病的传播。

5.临床表现:

典型的伤寒病程可分为4期:

初期:相当于病程的第1周,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等。

极期:病程的第2-3周,发热持续,可有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缓解期:病程的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减轻。

恢复期:病程的第4周以后,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但部分患者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非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较轻。

6.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培养、肥达反应等,可作出诊断。

血培养是确诊的依据,病程中第1周阳性率可达80%以上。

7.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休息、饮食、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

抗菌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疗程一般为14天。

8.预防:

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和隔离伤寒患者,彻底治疗带菌者。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做好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苍蝇等媒介。

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疫苗进行预防。

以上是关于伤寒传染的一些基本信息,对于伤寒的防控,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卫生宣教,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以减少伤寒的发生和传播。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如旅行者、学生等,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伤寒。如果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接触史,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了解疾病
皮疹
皮疹是皮肤损害的总称,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指发生在皮肤、黏膜上所呈现出的病变,可以用视觉、触觉检查出来,通常无特发人群,且皮肤病、全身系统疾病均可发生。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