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严重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可通过产前、产时和产后感染途径侵入血液循环,其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目前,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一旦确诊,需尽早进行抗菌治疗,并辅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此外,预防也很重要,包括产前、产时和产后的感染防控措施。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以下是关于新生儿败血症的一些重要信息:
1.病因:
病原菌:常见的病原菌包括细菌、真菌等。
感染途径:主要有产前、产时和产后感染三种途径。
产前感染:母亲在孕期患有感染性疾病,如梅毒、淋病等,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胎儿可因接触产道中的病原菌而感染。
产后感染:新生儿出生后,通过接触感染源或医护人员的手等途径感染。
2.症状:
非特异性症状:如体温不稳定、不哭、不吃、体重不增等。
特异性症状:如黄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等。
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中毒性脑病等并发症。
3.诊断:
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和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培养等,可明确病原菌。
其他检查:如CRP、PCT等,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4.治疗:
抗菌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
对症治疗:如出现黄疸、呼吸困难等,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5.预防:
产前: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产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减少感染机会。
产后:注意新生儿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6.注意事项:
早发现、早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进展迅速,一旦怀疑,应及时就医。
按疗程治疗:抗菌治疗应足够疗程,以避免复发。
定期随访:治疗后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总之,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防控措施,以减少新生儿感染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