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预防
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好发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不痛,不流涎,不影响吃奶,严重时可累及食管、气管、肠道等。治疗方法包括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预防方法包括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选择合适的奶嘴并注意消毒、定期消毒患儿衣物玩具、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等。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好发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更容易罹患。以下是关于鹅口疮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的详细介绍。
一、临床表现
1.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
2.斑膜可擦掉,暴露红的黏膜,可有溢血。
3.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
4.严重时可累及食管、气管、肠道、喉腔、气管等,引起念珠菌食管炎或肠炎。
二、治疗
1.局部用药
(1)2%碳酸氢钠溶液:用于清洗口腔,每日2-3次。
(2)制霉菌素混悬剂:将制霉菌素配成每毫升5万-10万单位的溶液,每次用药前先清洗口腔,然后用干净的棉签将药液涂于口腔患处,每日3-4次。
(3)龙胆紫:每日涂搽1-2次,以促使口腔黏膜上皮增生和修复。
2.全身用药
对于症状严重的患儿,或局部用药效果不佳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氟康唑等。
三、预防
1.产妇在孕期应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会阴部的清洁。
2.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清理口腔,保持口腔清洁。
3.人工喂养的患儿,应选择合适的奶嘴,并注意奶嘴的消毒。
4.患儿的衣物、玩具等应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5.注意患儿的营养均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6.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
总之,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家长应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及时治疗,同时注意预防,以避免交叉感染。如果患儿症状严重或持续不愈,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