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如何传染病
猩红热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尤以3-7岁儿童多见。
1.传染源:
主要为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
猩红热患者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
恢复期带菌者可持续带菌3周以上,但一般认为不超过2个月。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密切接触,如接吻、拥抱、共用餐具等也可传播。
由母亲传给胎儿,虽有报道,但极罕见。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尤以3-7岁儿童多见。
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为多。
可散发或流行,具有周期性。
流行期间,患者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家庭内传播较为多见,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间接传播的可能性小。
5.发病机制:
猩红热链球菌可产生致热外毒素,引起发热和皮疹。
链球菌可产生红疹毒素,导致皮肤血管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
6.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平均2-3天。
起病急,高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
可有扁桃体红肿,表面可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易被拭去的渗出物。
皮肤弥漫充血,其间有针尖大小的皮疹,压之褪色,触之砂纸感,一般于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
皮疹消退后可有片状脱皮。
7.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要依靠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
8.治疗:
首选青霉素,疗程7-10天。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
9.预防:
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咽拭子培养转阴。
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患者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应通风换气。
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可预防性使用青霉素。
猩红热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在流行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与患者接触。如果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接触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