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类癌的检查主要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和功能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1.血液检查:
血清嗜铬粒蛋白A(CgA):CgA是一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在类癌患者中可能升高。
其他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素等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2.影像学检查:
超声内镜(EUS):可清晰显示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深度和周围组织侵犯情况。
腹部CT或MRI:能了解肿瘤的大小、部位、与周围器官的关系,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诊断类癌有一定价值,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3.病理活检:
内镜下活检:通过内镜取得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类癌的主要方法。
手术标本病理检查:对于手术切除的标本,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类型、分级和浸润深度。
4.功能检查: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可用于检测肿瘤细胞表面的生长抑素受体,有助于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和治疗效果。
血清素测定:类癌可分泌大量血清素,通过测定血清素水平可辅助诊断。
对于疑似十二指肠类癌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综合多种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此外,对于有类癌综合征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测定24小时尿5-羟吲哚乙酸(5-HIAA)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检查方案。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如实提供病史和症状,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