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多少正常
低血压的定义为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急性和慢性两类的诊断标准分别为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和无任何自觉症状且长期随访无异常。低血压的常见原因包括生理性、体位性、疾病相关性和其他,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或无任何症状。日常生活中,低血压患者可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方式调理。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根据低血压的轻重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轻者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头晕、乏力、心悸、耳鸣、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疲惫、四肢发冷、冷汗、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甚至晕厥、抽搐等症状。
导致低血压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生理性低血压: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体位性低血压:指从平卧位到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时,或长时间下蹲突然起立时,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也可见于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抗抑郁药)后。
疾病相关性低血压:某些疾病或药物可导致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萎缩性胃炎、慢性营养不良、血容量不足、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其他原因:如服用某些药物(如冬眠灵、氯丙嗪)、急性失血、过敏等也可导致低血压。
如果发现自己有低血压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糖、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等,以明确低血压的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对于低血压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饮食:适当增加食盐的摄入,同时多饮水,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后可增加血容量,从而提高血压。此外,还应多吃一些有利于调节血压的滋补品,如人参、黄芪、生脉饮等。
适量运动:可选择慢跑、太极拳、散步等运动方式,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和长时间站立,最好不要做剧烈运动。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
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从卧位或坐位起立时,动作应缓慢,避免血压突然下降。
定期测量血压:密切关注自己的血压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总之,低血压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调理,以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