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正常范围是多少正常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其临床表现和病因各不相同。低血压患者应注意饮食、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血压,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也对低血压的标准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1.急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病因:
急性低血压的常见病因有:体位性低血压、药物性低血压、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过敏等。
其他可能导致急性低血压的情况包括:剧烈疼痛、严重创伤、过敏反应、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2.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除因血压降低本身引起的症状外,长期的低血压也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乏力、易疲劳、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
病因:
慢性低血压的常见病因有:
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身体瘦弱的女性,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
体位性低血压:长时间站立或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时,常出现低血压,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稳态调控失衡有关。
继发性低血压: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营养不良、垂体功能减退等可能导致低血压。
其他:如心血管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血容量不足等也可能引起低血压。
对于低血压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调理
低血压患者应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类、豆类、水果、蔬菜等。
避免过饥过饱,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饮酒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适量饮茶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血管舒缩功能,有利于提升血压。
2.生活习惯
低血压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站立。
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到坐位、站立位,动作应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引起低血压。
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应激能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3.定期监测血压
低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
如果血压持续偏低或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4.就医治疗
如果低血压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如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果低血压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治疗,如多巴胺、麻黄碱等升压药物。
总之,低血压患者应注意饮食、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血压,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对于老年人、孕妇、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低血压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应更加关注血压变化,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