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标准是多少正常
低血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低血压表现为晕厥、休克等,主要由过敏、大出血、感染、心脏疾病、神经源性等原因引起,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和病因治疗等;慢性低血压表现为头晕、头痛等,主要由生理性、营养不良、缺乏运动、药物、其他疾病等原因引起,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和病因治疗等。
1.急性低血压:
定义: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水平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晕厥、休克等。
原因:
过敏: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氯丙嗪)、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一氧化碳、二硫化碳、苯胺)时,可能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大出血:患者因外伤、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痔疮等原因引起大出血时,血容量会快速减少,心输出量也会降低,从而引起低血压。
感染:患者因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引起感染性休克时,血压也会明显下降。
心脏疾病: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等心脏疾病,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神经源性:患者因外伤、肿瘤、脊髓空洞症等原因,损伤血管运动中枢,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吸氧,采取休克体位(头和躯干部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
病因治疗:针对引起急性低血压的原因进行治疗,如止血、补充血容量、控制感染、解除心包填塞、治疗心脏疾病等。
药物治疗:多巴胺、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可用于提升血压,具体用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慢性低血压:
定义:慢性低血压是指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常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等。
原因:
生理性:部分健康人群,其血压可能会一直低于正常水平,但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这种情况多为生理性低血压,一般不需要治疗。
病理性:
营养不良:患者因长期饮食不规律、节食、挑食等原因,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可能会出现低血压。
缺乏运动:患者长期缺乏运动,可能会导致心血管功能减退,从而引起低血压。
药物:患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高血压药),可能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其他:患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等,也可能会导致低血压。
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应适当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一些补气养血的食物,如大枣、桂圆、阿胶等。同时,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下蹲,改变体位时要动作缓慢,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药物治疗: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生脉饮、利他林等药物进行治疗,以提升血压。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慢性低血压多与气血不足有关,可采用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
病因治疗:针对引起慢性低血压的原因进行治疗,如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停用导致低血压的药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低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下蹲,改变体位时要动作缓慢,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一些补气养血的食物,如大枣、桂圆、阿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