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表现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肢体疼痛、弛缓性瘫痪,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预防措施是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1.什么是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见于<5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
2.小儿麻痹症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麻痹。
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增多、扁桃体肿大等症状。一般持续1~4天。
瘫痪前期: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入本期,少数于前驱期症状消失后数日后再次发热,经1~6日的前驱期后进入本期。发热可达39~40℃,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多汗,尚有全身感觉过敏,一般持续1~3天。
瘫痪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减退后,症状反见加重,如突然发热升高、多汗、烦躁、全身肌肉疼痛、颈项强直和腓肠肌疼痛等。多发生在退热后1~6日,迟者可在发热后1~2周出现。可为脊髓型、延髓型、脑炎型或混合型。
恢复期:一般在瘫痪后1~2周,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逐渐向上。
后遗症期: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
3.如何治疗小儿麻痹症?
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富含热量和蛋白质的饮食。适当给予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当出现呼吸肌瘫痪时,应及时给予人工辅助呼吸。
4.如何预防小儿麻痹症?
预防小儿麻痹症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有两种疫苗可供使用,一种是减毒活疫苗,另一种是灭活疫苗。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儿童在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时各接种1剂次脊髓灰质炎疫苗。
5.小儿麻痹症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由于患者的吞咽和咀嚼功能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进食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给予易于吞咽和消化的食物,如糊状食物、果汁、酸奶等。
逐渐增加食物的质地和难度,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和咀嚼能力。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
避免给予过于油腻、辛辣或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6.小儿麻痹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防止感染。
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恢复身体功能。
定期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7.小儿麻痹症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小儿麻痹症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疾病,不是遗传性疾病,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总之,小儿麻痹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是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同时,预防小儿麻痹症的发生也非常重要,家长应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带孩子接种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