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最常见死因是颅内出血,其发生与血小板减少程度、出血时间、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关,预防颅内出血需注意观察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以及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为特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黏膜出血,可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血疱、月经过多、黑便、血尿等症状。颅内出血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颅内出血的发生与血小板减少程度、出血时间、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等因素有关。当血小板计数<20×10?/L时,颅内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此外,出血时间延长、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等也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关。轻者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症状。一旦发生颅内出血,病情往往非常凶险,死亡率较高。
因此,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尤其是血小板计数较低、出血时间延长、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颅内出血的发生。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果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