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两种主要类型,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需长期治疗;继发性高血压可找到明确病因,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10%左右,需针对病因治疗。
一、原发性高血压
1.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
2.病因
目前原发性高血压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约70%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家族遗传史。
环境因素:
饮食:高盐、低钾、低钙饮食。
超重和肥胖:BMI≥24kg/m2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酒量≥100ml,且每周饮酒在4次以上。
长期精神紧张:长期从事高度精神紧张的工作。
其他因素:吸烟、体力活动不足、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
3.症状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疾病早期通常没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头胀、耳鸣、鼻出血、颈项发紧、乏力、心悸、视物模糊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症状。
心脏:可出现心悸、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症状。
脑:可出现头晕、头痛、头胀、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肢体麻木、乏力、一过性失语、失明等症状。
4.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靠测量血压。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此外,还需要进行一些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以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
5.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
定期测量血压: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缬沙坦等。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6.预防
原发性高血压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血压。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血脂、吸烟等。
二、继发性高血压
1.定义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10%左右。
2.病因
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较为复杂,常见的病因有:
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
其他:如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避孕药等)等。
3.症状
继发性高血压的症状取决于原发病的不同,可表现为头痛、头晕、头胀、鼻出血、颈项发紧、乏力、心悸、视物模糊等症状,也可无任何症状。
4.诊断
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需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因。
5.治疗
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肾动脉狭窄可通过介入或手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采用手术或药物治疗;嗜铬细胞瘤可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等。
6.预防
继发性高血压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预防。例如,积极治疗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可预防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生。
总之,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原发性高血压需要长期治疗,继发性高血压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无论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都需要及时治疗,以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