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结婚就得了乳腺增生怎么办啊
乳腺增生是一种良性疾病,好发于25-45岁女性,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其本质是一种良性疾病。病因包括内分泌失调、情绪等精神因素、人为因素等,症状有乳房疼痛、乳房肿块、乳头溢液、月经失调、情志改变等。检查包括乳腺视诊和触诊、乳腺超声、乳腺磁共振成像(MRI)、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中医中药治疗、西药治疗等。预防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定期体检、和谐的性生活、妊娠和哺乳、避免长期使用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或化妆品等。
1.病因:
内分泌失调: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是乳腺增生发病的重要原因。如卵巢发育不健全、月经不调、甲状腺疾病及肝功能障碍等。
情绪等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不良精神因素容易形成乳腺增生,经常熬夜、睡眠不足等也会造成乳腺增生,而且这些不良因素还会加重已有的乳腺增生症状。
人为因素:
女性高龄不育、性生活失调、人工流产、夫妻不和、不哺乳等原因,造成乳腺不能有正常的、周期性的生理活动。佩戴过紧的胸罩或穿过紧的内衣等。
饮食:高脂肪、高能量饮食导致脂肪摄入过多,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诱发乳腺病。此外,现在人们的饮食好了,有高血压、高血糖病的人也很多,这些也容易使女性出现内分泌失调,导致乳腺增生。
2.症状:
乳房疼痛:常为胀痛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乳房,以一侧偏重多见,疼痛严重者不可触碰,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以乳房肿块处为主,亦可向患侧腋窝、胸胁或肩背部放射;有些则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痒。乳房疼痛常于月经前数天出现或加重,行经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疼痛亦可随情绪变化而波动。这种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的疼痛是乳腺增生病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
乳房肿块:肿块可发于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单个或多个,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亦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形状有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等,其中以片块状为多见。肿块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或稍硬韧,活动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常有触痛。肿块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般大,大者可逾3~4cm。乳房肿块也有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的特点,月经前肿块增大变硬,月经来潮后肿块缩小变软。
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为自发溢液,多为淡黄色或淡乳白色,也有少者经挤压乳头可见溢出溢液。如果出现血性或咖啡色溢液需要谨慎,并可采取乳头溢液涂片检查。
月经失调:本病患者可兼见月经前后不定期,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经。
情志改变:患者常感情志不畅或心烦易怒,每遇生气、精神紧张或劳累后加重。
3.检查:
乳腺视诊和触诊:医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乳房来检查是否有肿块、皮肤变化等异常。
乳腺超声:这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乳房的内部结构和组织情况,检测是否有肿块、囊肿或其他异常。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难以诊断或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的情况,MRI可能会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组织病理学检查:如果医生怀疑有乳腺增生以外的其他疾病,可能会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取一小部分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来确诊。
4.治疗:
心理治疗:
乳腺增生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及精神因素有关。因此,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更不可有长时期精神抑郁,尤其是在月经前期更应注意。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肝郁气滞、冲任失调所致,需要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逍遥散、小金丸、乳癖消等。
西药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他莫昔芬等药物进行治疗。
维生素A、B6、E也有调节性腺的作用,可作为乳腺增生的辅助用药。
5.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和内分泌平衡。
减少高能量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减少肥胖的发生。
定期体检:建议2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自查,35岁以上的女性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临床体检或乳腺超声检查。高危人群如乳腺癌家族史、乳腺不典型增生等应更密切关注乳腺健康。
和谐的性生活:和谐的性生活能调节内分泌,刺激孕激素分泌,增加对乳腺的保护力度和修复力度。
妊娠、哺乳:提倡母乳喂养,能有效防止乳腺增生的发生。
避免长期使用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或化妆品:长期使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化妆品,可能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增加乳腺增生的发病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乳腺增生的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乳腺增生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或出现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改变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此外,对于未生育的女性,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尽量减少对生育和哺乳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