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结果轻度的乳腺增生,第一次
乳腺增生是一种良性疾病,与内分泌失调、情绪等精神因素、人为因素或不良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避孕药等有关,其主要症状有乳房疼痛、乳房肿块、乳头溢液、月经失调、情志改变等。目前,乳腺增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预防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乳房自我检查和乳腺专科检查、保持心情舒畅、积极治疗乳腺良性疾病等。
病因
内分泌失调。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是乳腺增生发病的重要原因。如卵巢发育不健全、月经不调、甲状腺疾病及肝功能障碍等。
情绪等精神因素的影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不良精神因素容易形成乳腺增生,经常熬夜、睡眠不足等也会造成乳腺增生,而且这些不良因素还会加重已有的乳腺增生症状。
人为因素或不良生活习惯。女性高龄不育、性生活失调、人工流产、夫妻不和、不哺乳等原因,造成乳腺不能有正常的、周期性的生理活动。佩戴过紧的胸罩或穿过紧的内衣等。
饮食结构不合理。如高脂、高能量饮食导致脂肪摄入过多,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诱发乳腺病。此外,现在人们的饮食好了,有高血压、高血糖病的人也很多,这些也容易使女性出现内分泌失调,导致乳腺增生。
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避孕药。人体长期过量摄入雌激素,将导致内分泌平衡失调,现在一些速生食品、人工饲养的水产及家禽使用的饲料中也多含有激素成分,长期食用也会导致乳腺疾病的发生。
症状
乳房疼痛。常为胀痛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乳房,以一侧偏重多见,疼痛严重者不可触碰,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以乳房肿块处为主,亦可向患侧腋窝、胸胁或肩背部放射;有些则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痒。乳房疼痛常于月经前数天出现或加重,行经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疼痛亦可随情绪变化而波动。这种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的疼痛是乳腺增生病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
乳房肿块。肿块可发于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单个或多个,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亦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形状有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等,其中以片块状为多见。肿块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或稍硬韧,活动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常有触痛。肿块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般大,大者可逾3-4cm。乳房肿块也有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的特点,月经前肿块增大变硬,月经来潮后肿块缩小变软。
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为自发溢液,多为淡黄色或淡乳白色,也有少者经挤压乳头可见溢出溢液。如果出现血性或咖啡色溢液需要谨慎,并可采取乳头溢液涂片检查初步筛查,必要时还可进行乳管镜、乳腺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
月经失调。本病患者可兼见月经前后不定期,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经。
情志改变。患者常感情志不畅或心烦易怒,每遇生气、精神紧张或劳累后加重。
检查
临床体检。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来检查乳房的外观、大小、形状及皮肤和乳头的位置等,同时检查腋窝和锁骨上窝有无肿大的淋巴结。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增生、囊肿、肿瘤等病变,评估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等,并有助于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
乳腺X线摄影:又称钼靶检查,是常用的乳腺癌筛查方法之一,对乳腺增生、乳腺炎、乳腺纤维腺瘤等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可用于检测乳腺的微小病变,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帮助。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乳腺疾病的金标准,当临床体检或其他检查怀疑有乳腺病变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如空心针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活检等,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类型。
治疗
心理治疗
放松心情,解除顾虑,乳腺增生是一种良性疾病,不会恶变,也不会影响生活和工作。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加重乳腺增生的症状。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有助于缓解压力,调节内分泌。
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可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能调节内分泌,软坚散结,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缓解乳房疼痛,对乳腺增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西药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如维生素A、维生素E、黄体酮等,可调节卵巢功能,缓解乳腺增生的症状。
手术治疗
不伴有乳头溢液者,可采用保守治疗;若出现乳头溢液,或保守治疗3个月后,仍存在乳房疼痛或肿块,或存在乳腺癌高危因素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乳腺区段切除术、乳腺单纯切除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等。
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
定期进行乳房自我检查,每月1次,最佳时间为月经干净后7-10天。
定期进行乳腺专科检查,包括B超、X线等,以便早期发现乳腺疾病。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积极治疗乳腺良性疾病,如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