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怎么引起的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其病因主要有咽鼓管途径感染、外耳道鼓膜途径、血行感染及其他,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鼓膜切开术、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置管术。
1.咽鼓管途径感染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2.外耳道鼓膜途径
游泳或洗澡时耳朵进水,若未及时清理,可能会导致外耳道内的耵聍(耳屎)被浸泡,进而诱发外耳道炎,若治疗不及时,细菌或病毒可循此途径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3.血行感染
感冒、急性扁桃体炎、鼻窦炎等脓性分泌物较多时,细菌可循咽鼓管途径进入中耳腔,引发中耳炎。
4.其他
哺乳期的婴儿,其咽鼓管较短、宽且平直,管腔较大,咽鼓管的生理性峡部还没有形成,故咽部细菌易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另外,儿童时期易发生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百日咳等,这些疾病也可并发中耳炎。
中耳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2.鼓膜切开术
适用于分泌型中耳炎。
3.鼓膜穿刺抽液
可用于分泌型中耳炎,有助改善听力。
4.鼓膜切开置管术
适用于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的分泌型中耳炎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治疗方法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此外,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患有免疫缺陷病或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中耳炎的治疗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并注意耳部卫生,避免感染。如果出现耳部疼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