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怎么形成的

来源:民福康

慢性支气管炎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吸烟、空气污染、感染、遗传因素、气道高反应性、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职业因素、缺乏运动等,此外,过敏反应、气道重塑、营养不良等也可能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有关。

1.吸烟:吸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之一。烟草中的化学物质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气道炎症和损伤,使痰液分泌增多,进而引发咳嗽和咳痰。

2.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中,如工业废气、化学烟雾和粉尘等,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气道炎症和损伤,增加患上慢性支气管炎的风险。

3.感染:感染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支原体等。呼吸道感染后,气道黏膜受损,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进而加重病情。

4.遗传因素:部分人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使他们更容易患上慢性支气管炎。家族中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的人,患病风险可能会增加。

5.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高反应性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一个重要特征。气道对各种刺激物的反应过度敏感,容易引起气道狭窄和痉挛,导致呼吸困难。

6.免疫系统功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可能会下降,使得呼吸道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炎症的侵袭。

7.职业因素:某些职业可能会使人们长期接触有害气体、粉尘或化学物质,增加患上慢性支气管炎的风险。例如,矿工、纺织工人、化工工人等。

8.缺乏运动:缺乏身体活动可能会影响心肺功能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呼吸道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炎症的侵袭。

9.其他因素:如过敏反应、气道重塑、营养不良等也可能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慢性支气管炎形成的一些主要原因,具体的发病机制可能因人而异。对于已经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疗和管理:

1.戒烟:戒烟是预防和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措施之一。吸烟会加重病情,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2.避免空气污染:尽量避免暴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中,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等。

3.预防感染:及时接种流感肺炎球菌疫苗,避免接触感染源,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医生可能会开具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祛痰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5.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呼吸训练、营养支持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6.定期随访:定期进行肺部功能检查和医生随访,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高危人群,如吸烟者、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等,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强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以降低患上慢性支气管炎的风险。如果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了解疾病
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因流感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或间接接触进行传播,所以该疾病又属于传染性疾病。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得了气管炎忌口的食物是什么?
蒋雄斌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得了支气管炎忌口的食物主要是辛辣刺激性的饮食,而且也不要吃得过咸或者是过甜,都会造成支气管炎的症状发生。可以多喝一些水,饮食方面最好是吃一些清淡的食物。而且不要自己滥用药物。
慢性气管炎喝什么茶?
蒋雄斌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跟呼吸道感染以及理化因素影响有关系的。需要采取中西结合进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药物,配合中医辨证治疗,效果也是不错的,平时可以适当喝一点清茶,但是不要喝浓茶,防止吸烟喝酒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加强运动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在天气变化的时候适当增减衣物。
慢性气管炎不能吃什么食物?
蒋雄斌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慢性支气管炎病人不应食用过于油腻,辛辣或刺激性的食物,因为反复的气道炎症会造成人体免疫系统下降和胃肠道消化系统疾病。要注意多喝水,多吃蔬菜,适当的家庭吸氧疗法,对延迟性支气管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在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间,要多休息,并积极使用抗炎,抗感染,止咳和祛痰药。
为什么慢性气管炎难好?
王星光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慢性支气管炎难治愈的原因有很多,和病人免疫力低下、治疗不彻底、以及疾病发病机制、个人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有关系。抽烟是造成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因素,烟草中含有的很多化学物质会造成多种损伤反应,损伤气道,反复损伤,疾病就反复发作,从发病机制来讲,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也就是支气管壁的反复损伤以及修复的过程,会
气管炎可以看好吗?
蒋雄斌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支气管炎是可以治疗好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一种自限性的下呼吸道疾病,正常有病毒感染参和其病程。主要临床特征为持久和严重的咳嗽,可发生于肺部正常的人群。发病初期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全身症状较为轻微,但可表现出畏寒、低热、周身乏力、自觉咽喉部发痒,并有刺激性咳嗽以及胸骨后疼痛。如受凉、吸入冷空气
慢性气管炎如何快速治疗?
蒋雄斌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抗菌药物可选用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比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咳嗽无痰或少痰,可用右美沙芬,喷托维林镇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可用盐酸氨溴索,溴己新化痰止咳。
孕妇气管炎气喘怎么办?
蒋雄斌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孕妇的气管炎气喘不能乱用药,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会影响胎儿的药物抗炎以及扩张呼吸道,以缓解症状,防止更多并发症表现出。同时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注意休息,尽量防止外出,防止身体抗病能力下降。平时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房间里的空气新鲜,如果房间里的空气过于干燥,应适当加湿,其他人要防止在房间里吸烟,避
慢性气管炎的治疗方法?
蒋雄斌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疾病主要是遵医嘱对症进行治疗。患者此时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可以遵医嘱使用右美沙芬等镇咳药物,同时还需要使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液等祛痰药物缓解不适的症状;如果患者同时有喘息症状,还可以遵医嘱使用茶碱类的药物进行支气管扩张,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等喘息不适的症状。对于急性发作期的慢性支气管炎,需要
慢性气管炎怎么治疗?
蒋雄斌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慢性支气管炎伴有细菌感染时,需要服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痰液粘稠的患者需要使用化痰药物,如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乙酰半胱氨酸等;也可以给予雾化治疗,具有稀释痰液的作用。出现喘息症状时可以给予支气管扩张药物,如氨茶碱。伴有缺氧症状时,需要给予吸氧治疗,增加肺部通气。恢
感冒引起气管炎,应该挂什么科?
蒋雄斌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感冒引起的支气管炎应该挂呼吸内科,患者多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的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出现炎症,多表现为咳嗽、胸痛、发热、寒战、头痛、乏力、肌肉酸痛、腹泻、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患者可以使用注射用氢溴酸右美沙芬缓解咳嗽的症状,痰液较多且不宜咳出的患者可使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帮助痰液排出,若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可
慢性气管炎的症状
陈天君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慢性支气管炎病变病人会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主要是以咳嗽咳痰为主。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症状每年维持在三个月以上,然后连续发作两年以上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最主要因素是长期抽烟,而且抽烟量比较大。慢性支气管炎在不停的反复发作过程中,对气泡、气道解剖结构起到的功能以及上皮细胞、肺功能,都是逐渐损害的过程。当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气管炎一般要做哪些检查
林建聪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慢性支气管炎需要做的检查有血液检查、痰液检查、X线检查。1.血液检查慢性支气管炎要做血液检查,比如血常规,观察白细胞有没有增高,嗜酸性粒细胞有没有增多。2.痰液检查慢性支气管炎还要做痰液的检查,确定疾病是哪些细菌、病毒、真菌感染所致。3.X线检查慢性支气管炎还要做X线,如果胸片上有些结节影、块影或者片状的阴影,可能怀疑患者合并感染肿瘤以及
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区别
许宗伟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长期吸烟的人一般都有慢支,肺功能初期的时候会表现为小气道阻塞,严重的时候大气道也有阻塞。支气管哮喘症状就是喉中哮鸣,激发试验是阳性。然后肺的下气道也有阻塞,可逆试验也是阳性,所以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慢性气管炎多数和吸烟或地域有关系,比如东北、西北地区容易长期受凉,可以形成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就是和变态反应有关系
慢性气管炎根治偏方
戴一帆 副主任医师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慢性支气管炎并不存在根治的偏方,慢性支气管炎通常是不能够根治的,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往往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也不存在偏方,偏方一般都含有糖皮质激素,对于减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有一定效果,但是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大,需要谨慎使用。
慢性气管炎三大症状
戴一帆 副主任医师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一般以晨起咳嗽为主,睡眠时也可有阵咳、咳痰。患者痰液一般为白色泡沫样或浆液样,偶可痰中带血。排痰量清晨较多,患者起床或体位变动时可刺激排痰。后两种症状包括喘息和气促,喘息明显者可能伴发支气管哮喘。若伴有胸闷、肺气肿时可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也可能是疾病进展到了慢阻肺阶段。
慢性气管炎如何根治
戴一帆 副主任医师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慢性支气管炎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还有一种是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除咳嗽咳痰之外,伴有明显的喘息。根治支气管炎主要是在急性发作的时候,一定要彻底的治疗,不要后遗症状。另外,伴有喘息可用支气管扩张剂来缓解症状。当疾病缓解稳定期时,要注意通过非药物的疗法来提高自身免疫力,比如通过运动锻炼、呼吸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