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妊娠并发症,病因不明,高危人群包括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肥胖等孕妇,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痛、乏力、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可危及母婴生命,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病因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妊娠期间激素变化、线粒体功能障碍、遗传因素等有关。
2.症状
多数患者在妊娠晚期(通常在30周后)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痛、乏力等症状,可迅速进展为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
3.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会进行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肝脏超声或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4.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治疗、终止妊娠和并发症治疗。支持治疗包括保肝、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等;终止妊娠可通过剖宫产或引产进行;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进行相应的治疗。
5.高危人群
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肥胖等孕妇是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高危人群。
6.预防
高危人群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和胎儿情况,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7.预后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病情凶险,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母婴死亡。
对于孕妇来说,定期产前检查非常重要,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异常情况。如果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同时,孕妇和家人也应该了解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风险和症状,以便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