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脱肛是怎么回事
小儿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其原因主要是小儿气血未旺、中气不足、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弱、营养不良、腹泻便秘等。症状包括早期便后能自行缩回、后期需用手托回、肿物不能自行缩回、表面溃疡感染等。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中医治疗、针灸治疗、手术治疗等。预防方法包括加强营养、避免久蹲久坐、积极治疗腹泻便秘、保持肛门周围清洁卫生等。
小儿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以下是关于小儿脱肛的一些信息:
1.原因:
小儿气血未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不能收摄,导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发育不全,直肠缺乏周围组织的固定支持。
久病体弱,营养不良,导致气血不足,肛管直肠松弛无力。
腹泻、便秘等,经常过度用力努挣,可导致肛管直肠脱垂。
2.症状:
早期仅在排粪时有一团红色的黏膜自肛门脱出,便后能自行缩回。
随着病情的发展,脱出的次数增多,时间延长,便后需要用手托回肛门内。
脱出的肿物不能自行缩回,严重时咳嗽、行走、下蹲都会脱出,甚至在哭闹时也会脱出。
脱出的肿物表面可能会出现溃疡、感染,引起肛门周围红肿、疼痛。
3.治疗:
一般治疗:让患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腹泻和便秘。同时,要注意保持肛门周围的清洁卫生。
中医治疗: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药内服、中药坐浴等方法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穴位,调整气血,改善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如果患儿的脱肛症状比较严重,保守治疗无效,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4.预防:
加强营养,让患儿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增强体质。
避免久蹲、久坐,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积极治疗腹泻、便秘等疾病,避免过度用力努挣。
保持肛门周围的清洁卫生,避免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脱肛的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家长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患儿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病情加重。如果发现患儿有脱肛症状,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