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临床表现为青紫、心力衰竭、蹲踞、杵状指(趾)、缺氧发作等,心脏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周围血管征等为常见体征。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等,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婚前检查、孕期保健、遗传咨询等。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1)青紫:这是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突出表现。
(2)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急促,患儿不能平卧,心动过速,肝脏肿大,下肢浮肿等。
(3)蹲踞:患有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特别是法洛四联症的患儿,常在活动后出现蹲踞体征,即当患儿行走、游戏时,会主动下蹲片刻。
(4)杵状指(趾):患儿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
(5)缺氧发作:多见于法洛四联症患儿,发生的诱因为吃奶、哭闹、情绪激动、贫血、感染等。发作时患儿呼吸困难,严重者可突然昏厥、抽搐,甚至死亡。
2.体征
(1)心脏杂音:多数先天性心脏病都可听到杂音,这种杂音比较响亮,粗糙,可伴有收缩期震颤。
(2)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情况下,由于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会出现肺动脉第二音亢进。
(3)周围血管征:由于主动脉压力高于舒张压,出现脉压增宽,周围血管征阳性,如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声等。
二、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是否感染过风疹、流感等病毒,是否服用过致畸药物,是否接触过放射线等。
2.体格检查
(1)生长发育情况:测量患儿的身高、体重、头围等,了解其生长发育情况。
(2)心脏检查:包括心前区隆起、心界大小、心率、心律、心脏杂音等。
(3)肺部检查: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胸廓畸形等。
(4)其他检查:如腹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了解患儿是否有贫血。
(2)血生化:了解患儿的肝肾功能、心肌酶等情况。
(3)心电图:了解患儿的心脏电活动情况。
(4)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其他检查
如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等,可进一步明确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和病情。
三、治疗
1.手术治疗
(1)适用范围:适用于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等。
(2)手术时机:一般在患儿1-5岁时进行手术,具体手术时机应根据患儿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而定。
2.介入治疗
(1)适用范围:适用于一些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2)手术时机:一般在患儿3-6个月时进行介入治疗,具体手术时机应根据患儿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而定。
3.药物治疗
(1)适用范围:适用于一些病情较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
(2)药物种类:如利尿剂、强心剂、血管扩张剂等。
四、预防
1.婚前检查
通过婚前检查,可以发现一些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2.孕期保健
(1)孕妇应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感染、接触放射线等有害物质。
(2)孕妇应避免服用致畸药物。
(3)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胎儿的异常情况。
3.遗传咨询
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的夫妇,应进行遗传咨询,了解遗传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家长应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家长应注意患儿的护理,避免患儿感染、哭闹等,以减少患儿的心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