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瘤是由增生的血管内细胞与毛细血管构成的良性血管瘤,相较于其他恶性肿瘤,病情较为轻微。此瘤常见于婴儿,多发于头颈部,且大部分能够自行消退,主要可分为表层毛细血管瘤、皮内毛细血管瘤、草莓状毛细血管瘤。
一、表层毛细血管瘤:亦称新生儿斑痣,病情相对较轻,会呈现淡红色或浅蓝色的表皮变色情况。常见于新生儿的头皮、颈部、骶部等部位,在出生时便已存在,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增大。
二、皮内毛细血管瘤:病情并非特别严重,通常位于感觉神经分布的区域,在出生后出现。多表现为容易出血的丘疹,颜色呈紫红色或暗紫色,按压后会出现褪色现象。
三、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又称为幼年型毛细血管瘤,相较前两种毛细血管瘤要更为严重些。好发于面部、颈部、头皮,其形状类似草莓,高于皮肤且呈现鲜红色。
对于毛细血管瘤,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如丙酸倍他米松乳膏)、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注射液)、β受体阻滞剂(如马来酸噻吗洛尔凝胶)等进行治疗,建议遵循医嘱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药物。倘若瘤体较大且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也可以施行毛细血管瘤切除术。
总结概况提示:文章主要介绍了毛细血管瘤的性质、常见发病群体和部位、分类以及治疗方法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