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瘤主要分为表层毛细血管瘤、深层毛细血管瘤、混合型毛细血管瘤,且不同类别在初期的症状表现各异,需要积极前往皮肤科就诊并进行治疗。具体如下:
一、表层毛细血管瘤:初期主要呈现出鲜红色的柔软肿块。这类表层毛细血管瘤仅存在于真皮内,多发生在出生1个月左右的幼儿身上。其皮肤会呈鲜红色,形状并不规则,边界较为清晰,稍有隆起,表面存在小凹陷,类似草莓的样子,所以也被称为草莓痔或草莓状血管瘤。用手指按压会褪色,解除压迫后又可恢复红色。
二、深层毛细血管瘤:初期表现为青紫色的肿物。触诊时肿瘤表面光滑,边缘不清晰,质地为中等硬或软性。深层毛细血管瘤常常会累及皮下深层组织或者眶内组织,大多位于眼眶内上方,会出现局部隆起,皮肤呈现暗紫色,眼睑会变得肥厚,在哭闹时会增大。如果肿瘤位于眶内前部,会导致眼球移位;位于眶后段则会出现眼球突出以及眼球运动障碍等情况,如果不积极治疗,可能会对视觉产生影响,出现散光、斜视等问题。
三、混合型毛细血管瘤:其具有表层毛细血管瘤和深层毛细血管瘤共同的临床表现与体征。
毛细血管瘤在婴儿中较为多见,且大多数为女性。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可见皮肤有红点或小红斑。假如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速度更快,那么就属于真性肿瘤,多数为错构瘤,在1年内可能会停止生长或消退。早期瘤体较小时易于治疗,可施行手术切除或者采用液氮冷冻治疗,效果通常较好。
总结:毛细血管瘤有三种类型,其初期症状不同,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应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