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是怎么引起的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严重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好发于儿童及老人,高危人群为儿童、老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其症状主要有高热、惊厥、休克及脓血便等,治疗方法为抗菌治疗及支持治疗。预防方法包括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环境卫生及疫苗接种等。
1.病因:
痢疾杆菌感染: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痢疾杆菌引起的,通过消化道传播。
饮食污染: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是感染的主要途径。
个人卫生不良: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便后不洗手,容易导致病菌传播。
2.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痢疾杆菌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
接触传播:经手接触被痢疾杆菌污染的物品,然后再接触口腔或黏膜,也可能感染。
3.症状:
高热:体温可高达40℃以上。
惊厥:儿童患者可能出现惊厥、抽搐等症状。
休克:严重病例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
肠道症状:除了腹泻、腹痛等典型肠道症状外,可能没有明显的脓血便。
4.高危人群:
儿童:尤其是2-7岁的儿童较为常见。
老年人:身体免疫力较弱的人群。
旅行者: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旅行后,容易感染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5.诊断:
临床症状:根据发热、腹泻、脓血便等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粪便检查:通过显微镜检查粪便中的痢疾杆菌,或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明确病原菌。
其他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可帮助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6.治疗:
抗菌治疗: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等进行抗菌治疗,以清除体内的病原菌。
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对于休克患者需要进行积极的抢救治疗。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退热、止惊等。
7.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保持食物的清洁和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生水。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便后。
加强环境卫生:改善厕所卫生条件,加强粪便管理。
疫苗接种:可接种痢疾疫苗,预防痢疾杆菌感染。
对于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如果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同时,加强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可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对于高危人群,如儿童和老年人,应特别注意预防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