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什么原因
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其病因主要是病原体感染,经期卫生不良、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邻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等也可引发。盆腔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主要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可伴有月经异常、不孕、异位妊娠等症状。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卫生、避免经期性生活、合理饮食、加强锻炼等。
病因
病原体感染:盆腔炎的主要病因是病原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需氧菌、厌氧菌等。
经期卫生不良: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剥脱,宫腔内血窦开放,并有凝血块存在,这是细菌滋生的良好条件。如果在月经期间不注意卫生,使用不洁卫生巾或有性生活,就会给细菌提供逆行感染的机会,导致盆腔炎。
产后或流产后感染:患者产后或小产后体质虚弱,宫颈口经过扩张尚未很好地关闭,此时阴道、宫颈中存在的细菌有可能上行感染盆腔;如果宫腔内尚有胎盘、胎膜残留,则感染的机会更大。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可导致术后感染。
邻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最常见的是阑尾炎、腹膜炎时,由于它们与女性内生殖器官毗邻,炎症可以通过直接蔓延,引起女性盆腔炎症。患慢性宫颈炎时,炎症也可通过淋巴循环,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
临床表现
急性盆腔炎:其症状可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病人常有高热、寒战、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若有腹膜炎,则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加重。如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包块位于前方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包块位于后方可出现直肠刺激症状,如里急后重、肛门坠胀、腹泻和排便困难等。
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低热,易感疲劳。病程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有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当患者抵抗力差时,易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慢性盆腔痛: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月经异常:子宫内膜炎常有月经不规则;盆腔淤血可致经量增多;卵巢功能损害时可致月经失调。
不孕:输卵管粘连阻塞可致不孕。
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炎可使输卵管内层黏膜因炎症粘连,使管腔变窄或闭锁。这样,受精卵就不能通过输卵管进入子宫腔,从而导致异位妊娠。
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来消除炎症,比如头孢菌素、甲硝唑等。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可以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
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严重的地步,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去除病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手术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腹腔镜手术、剖腹手术等。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晚用清水清洗外阴,专人专盆专用。如无外阴阴道的炎症,忌用各种消毒剂、清洁剂清洗外阴。应选择棉质、宽松内裤,紧身内裤不易长久穿着。
注意经期卫生: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剥脱,宫腔内血窦开放,并有凝血块存在,这是细菌滋生的良好条件。此时细菌容易滋生,感染机会也会增加。所以,经期一定要注意卫生。
避免经期性生活: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形成创面,而且子宫口也呈微张状态。再者由于经血的排出,阴道内的酸性环境被冲淡,阴道的自洁能力减弱。此时性交,男性生殖器会把细菌带入,感染子宫内膜导致盆腔炎症。
合理饮食:饮食应清淡食物为主。多食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蛋、豆腐、赤豆、菠菜等。忌食生、冷和刺激性的食物。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