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什么传染病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母婴和虫媒传播。主要症状有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和恢复期。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液体疗法、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和免疫疗法。预防方法包括防鼠灭鼠、疫苗接种、注意个人卫生和加强个人防护。
1.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到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等。
呼吸道传播:吸入带病毒鼠类排泄物、分泌物形成的气溶胶。
消化道传播:食用被带毒鼠类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食物。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革螨或恙螨有传播作用。
2.症状:
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可有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和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结膜、咽部、鼻粘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休克期常无明显界限。
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9病日,尿量增至3000ml以上,此时若不注意水和电解质的补充,可发生继发性休克。
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2000ml以下,精神、食欲逐渐恢复。通常需1-3个月肾功能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3.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发热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液体疗法:补充血容量,纠正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血浆、蛋白等。
对症治疗: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尿蛋白定量明显增多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可试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病毒合成。
免疫疗法:早期应用免疫血清和免疫球蛋白,可能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
4.预防方法:
防鼠灭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可采用机械法、药物法等。
疫苗接种:接种对象为流行区的高危人群,如农民、野外工作者等。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食用前要彻底清洗食物,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物。
加强个人防护:在疫区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和帽子。避免皮肤黏膜与污染物接触。野外工作时,要注意灭鼠,避免被鼠咬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