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段性回肠炎症状及治疗
节段性回肠炎症状有腹痛、腹泻、体重减轻、食欲减退、腹部肿块等。另外,治疗措施有药物治疗、饮食管理、心理干预、灌肠治疗、手术治疗等。
一、症状
1、腹痛
节段性回肠炎常引发脐周或下腹部疼痛,可能伴随痉挛感,疼痛程度与炎症范围及肠道痉挛相关,进食后可能加重。
2、腹泻
患者每日排便次数可达3-5次甚至更多,粪便多为水样便且伴有恶臭,严重时可导致脱水,与肠道黏膜受损及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直接相关。
3、体重减轻
长期腹泻和营养吸收障碍导致体内蛋白质流失,引发体重下降,伴随乏力、体力下降,慢性消耗是主要原因。
4、食欲减退
肠道功能紊乱和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导致食欲下降,可能表现为暂时性或持续性厌食,严重时可导致消瘦。
5、腹部肿块
病情进展至纤维化或狭窄病变时,可能在右下腹部形成肿块,触诊时可能伴有压痛或波动感。
二、治疗
1、药物治疗
节段性回肠炎以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胺吡啶)为一线用药,可抑制肠道炎症;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用于中重度患者,但需警惕长期副作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适用于激素无效者;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可靶向治疗难治性病例。
2、饮食管理
需避免辛辣、油腻、高纤维食物,选择易消化、高营养饮食,少量多餐并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乳糖不耐受者应减少乳制品摄入,防止加重腹泻。
3、心理干预
长期病程易引发焦虑、抑郁,需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情绪压力,必要时可配合抗抑郁药物,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
4、灌肠治疗
针对病变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可选用生理盐水、高锰酸钾液或鞣酸蛋白等灌肠,直接作用于病灶,缓解局部炎症。
5、手术治疗
并发癌变、肠穿孔、脓肿与瘘管形成,或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全结肠炎,需考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术后需终身监测并调整饮食。
建议患者应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滥用偏方,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