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等,对孕妇和胎儿有潜在风险,可导致胎儿窘迫、早产等,需及时就医,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产科处理。
1.瘙痒:这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从手掌和足底开始,然后逐渐蔓延至四肢、躯干和颜面部,瘙痒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会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2.黄疸: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3.其他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4.胎儿影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会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羊水污染等问题,增加胎儿缺氧和感染的风险。
如果孕妇在妊娠期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胆汁酸测定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左侧卧位,改善氧供。
2.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保肝药物和利胆药物,缓解瘙痒症状,降低胆汁酸水平,改善肝功能。
3.产科处理: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孕周,决定终止妊娠的时机和方式。
总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虽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孕妇应密切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