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状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皮肤疾病,好发于20-40岁女性,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皮肤型和系统性。皮肤型表现为持久性盘状红斑,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系统型可出现发热、疲倦、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约80%的患者有关节痛,约50%的患者出现肾脏损害,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神经系统病变可表现为抽搐、精神异常等。其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
1.皮肤症状:
盘状红斑狼疮初期表现为持久性盘状红斑,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略高起,红斑上覆有鳞屑,可出现萎缩及毛细血管扩张,旧病灶可有皮肤异色症,局部可有烧灼感或瘙痒感。
皮肤损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头面部,如鼻梁、双颧、耳垂、头皮、口唇、耳廓、手背、足背等。
2.系统症状:
患者可出现发热、疲倦、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约80%的患者有关节痛,多为对称性、多关节痛,部分患者有关节畸形。
约50%的患者出现肾脏损害,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
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
神经系统病变可表现为抽搐、精神异常等。
盘状红斑狼疮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局部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乳膏等。
紫外线照射,可减轻皮肤炎症,缓解症状。
2.系统治疗:
抗疟药,如羟氯喹,具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沙利度胺,对盘状红斑狼疮有一定疗效。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减轻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可用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盘状红斑狼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日晒,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保持皮肤清洁。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