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区别
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区别在于病理诊断、转移途径、治疗方法、预后和诊断标准等方面。侵袭性葡萄胎主要经血流转移至肺,其次为阴道、脑及其他脏器,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为80%~90%;绒毛膜癌主要经血流转移至肺,其次为阴道、脑及其他脏器,多为多发病灶,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60%~70%。
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均属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是妇产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以下是关于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区别:
1.病理诊断不同:
侵袭性葡萄胎:部分水泡状胎块组织侵入子宫肌层,间质高度水肿,滋养细胞增生及分化不良。
绒毛膜癌:大片滋养细胞浸润及坏死,出血,找不到绒毛结构。
2.转移途径不同:
侵袭性葡萄胎:主要经血流转移至肺,其次为阴道、脑及其他脏器。
绒毛膜癌:主要经血流转移至肺,其次为阴道、脑及其他脏器,多为多发病灶。
3.治疗方法不同:
侵袭性葡萄胎: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
绒毛膜癌: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
4.预后不同:
侵袭性葡萄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为80%~90%。
绒毛膜癌: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60%~70%。
5.诊断标准不同:
侵袭性葡萄胎:
症状: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女,少数可发生在绝经后。
检查:血清HCG水平异常升高,B型超声检查发现子宫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强光团,光点或光团区血流丰富,有时可显示子宫增大。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可诊断为侵袭性葡萄胎。
绒毛膜癌:
病史:多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也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少数可发生在未婚妇女或儿童。
症状: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女,少数可发生在绝经后。
检查:血清HCG水平异常升高,B型超声检查发现子宫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强光团,光点或光团区血流丰富,有时可显示子宫增大。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可诊断为绒毛膜癌。
总之,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区别主要在于病理诊断、转移途径、治疗方法、预后和诊断标准等方面。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