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其特点为前胸区压榨性疼痛或不适感,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十分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甚至左手无名指,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此外,其他因素如冠状动脉痉挛、血液流变学异常、内皮功能障碍等也可能参与其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此外,其他因素如冠状动脉痉挛、血液流变学异常、内皮功能障碍等也可能参与其发生。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有:
1.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性质可为压榨性、紧缩性、憋闷感,可伴有濒死感。
2.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尤以老年患者多见。
3.出汗:常伴有大汗淋漓。
4.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或抬高,心肌酶学可有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此外,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等。
2.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卡托普利、缬沙坦)等。
3.介入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心肌缺血的患者,可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4.手术治疗:对于高危患者或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后仍有反复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可考虑行心脏移植术。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等因素有关。积极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总之,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需要及时就医,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以预防心绞痛的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