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为出血性疾病,病因不明,前者与感染、过敏等有关,后者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两者均可出现皮肤紫癜,还可伴有其他症状,如腹痛、关节痛、血尿、蛋白尿、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治疗方法包括去除病因、抗过敏、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小板输注等。
1.病因:
过敏性紫癜: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过敏、药物、食物等因素有关。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也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2.临床表现:
过敏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可伴有腹痛、关节痛、血尿、蛋白尿等症状。紫癜多见于下肢伸侧,对称分布,大小不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如呕血、黑便、血尿等。
3.治疗:
过敏性紫癜:治疗主要包括去除病因、抗过敏、对症治疗等。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肾脏损害。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小板输注等。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血小板计数等因素而定。
需要注意的是,过敏性紫癜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和食物。对于儿童患者,应特别关注其心理健康,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总之,过敏性紫癜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都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瘀斑、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