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什么病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潜伏期为2-3周,典型病例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主要特征,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灭鼠、防鼠、疫苗接种、加强个人防护、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搞好环境卫生。
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呼吸道传播: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消化道传播: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手接触到口感染。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感染。
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革螨或恙螨有传播作用。
出血热的潜伏期为2~3周。典型病例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
发热期:体温多在39~40℃之间,热型以弛张热和稽留热居多,一般持续3~7天。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病程的第4~6天,多数患者出现发热末期或退热后不久,出现血压下降,少数患者在热退后发生。
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休克期常无明显间隔。
多尿期: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的第9~14天,持续7~14天。
恢复期:一般为3~4周,尿量逐渐恢复为2000ml以下,精神、食欲基本恢复正常,但体力恢复常需数周至数月。
出血热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一般治疗:严格卧床休息,避免搬运,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适量蛋白质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对症治疗: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全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治疗和免疫治疗。
并发症治疗: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出血热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灭鼠、防鼠:是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疫苗接种: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是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有效方法。
加强个人防护:在疫区活动或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后,应用肥皂水洗手,并及时更换衣物。
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处理要得当,防止污染食物。
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栖息场所和鼠类滋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毒尘埃;清除草丛等。
需要注意的是,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迅速发展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出血热,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活动史和接触史。对于高危人群,如接触过鼠类或生活在疫区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