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怎么回事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严重感染性疾病,由细菌感染引起,常通过血液传播、开放性骨折、皮肤感染等途径进入骨骼,儿童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易感染。其症状包括发热、疼痛、红肿和功能障碍等。诊断依靠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骨髓穿刺和培养。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和支持治疗。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感染源、及时治疗感染和加强营养锻炼。
1.病因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细菌如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也可能引起感染。
感染途径:细菌通过血液传播、开放性骨折、皮肤感染等途径进入骨骼。
免疫功能低下: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感染细菌。
2.症状
发热:体温升高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常见症状,通常伴有寒战。
疼痛:受累骨骼区域会出现剧烈疼痛,尤其是在活动时加重。
红肿:受累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肿和发热。
功能障碍:患儿可能会出现活动受限,拒绝使用患肢。
3.诊断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影像学检查: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骨髓炎的部位和范围。
骨髓穿刺和培养:对于诊断不明确的病例,骨髓穿刺和培养可以确定病原体。
4.治疗
抗生素治疗: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静脉输注,通常需要持续数周。
手术治疗:对于有脓肿形成或窦道形成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引流和清创。
支持治疗:包括休息、营养支持、疼痛管理等。
5.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避免感染源,如接触患者的分泌物。
及时治疗皮肤感染和其他感染性疾病。
加强儿童的营养和锻炼,提高免疫力。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儿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家长也需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此外,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如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