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大部切除术后等原因,导致胆汁反流刺激胃黏膜而产生的炎症性病变,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烧灼感等症状,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可帮助确诊。治疗上通常采用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调整饮食习惯、避免服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积极治疗胆囊疾病等有助于预防胆汁反流性胃炎。
1.病因:
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幽门括约肌是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一道“关卡”,可以防止胆汁反流。如果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胆汁就容易反流到胃里。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幽门括约肌被切除或功能减弱,也容易导致胆汁反流。
其他原因: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某些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黄体酮等)、胃排空延迟等也可能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
2.症状:
上腹部疼痛:疼痛多发生在饭后,有时可在夜间发作,疼痛性质可为烧灼感、胀痛、隐痛或剧痛。
上腹部烧灼感:常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
3.诊断:
胃镜检查:胃镜下可观察到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炎症表现,同时可发现胆汁反流的情况。
胃黏膜活检:通过胃黏膜活检,可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
其他检查:如幽门螺杆菌检测、腹部B超等,可帮助排除其他疾病。
4.治疗:
一般治疗: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避免餐后立即平卧。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抑酸药(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胆汁反流性胃炎,药物治疗无效或合并其他疾病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5.预防: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避免长期服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
积极治疗胆囊疾病,避免胆汁反流。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需要注意的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对于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