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在多个方面存在不同,包括病因、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等。
1.病因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乳汁淤积、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浆细胞性乳腺炎主要是由于乳腺导管扩张,导管内脂质分泌物积聚,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2.发病年龄
肉芽肿性乳腺炎好发于生育年龄、经产的妇女,多在产后2-5年发病。浆细胞性乳腺炎则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前后的妇女。
3.临床表现
肉芽肿性乳腺炎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伴有疼痛、红肿,肿块常迅速增大,易形成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窦道。浆细胞性乳腺炎早期多表现为乳头溢液,可为淡黄色、棕色或血性,随后可出现乳晕周围的肿块,肿块质地硬韧,与皮肤粘连,也可出现红肿、疼痛,后期可形成瘘管。
4.病理特点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理可见乳腺小叶内有肉芽肿形成,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伴有多核巨细胞。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理特征为乳腺导管扩张,管周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5.治疗
肉芽肿性乳腺炎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组织,同时可结合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在炎症初期可采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地塞米松等保守治疗,如形成脓肿或瘘管,则需手术治疗。
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在多个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