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幽门螺杆菌即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在人类胃部强酸环境中生存的致病菌。
幽门螺杆菌呈螺旋形,带有鞭毛结构,能够穿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定植于胃窦部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它通过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碱性微环境,保护自身免受胃酸侵蚀。这种细菌会持续释放毒素和酶类,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全球约半数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其感染率与卫生条件、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例如共用餐具、咀嚼喂食等行为会显著增加传播风险。虽然多数感染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但长期感染可能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增加胃癌风险。
若出现反复上腹痛、餐后饱胀、口臭、不明原因贫血或消瘦等症状,或家族中有胃癌病史,建议及时前往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医生可能通过碳13/14呼气试验、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粪便抗原检测明确感染,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