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妊娠并发症,病因不明,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黄疸、肝功能衰竭等,会危及母婴健康。治疗方法是尽快终止妊娠,产后需密切观察和治疗肝功能异常。预防方法是合理饮食、定期产检。
1.病因
目前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妊娠期间激素变化、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等有关。
可能导致肝脏脂肪代谢紊乱,肝细胞受损。
2.症状
可在妊娠晚期突然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痛、疲倦、黄疸等症状。
黄疸可逐渐加重,严重时可出现肝功能衰竭。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低血糖、酸中毒等并发症。
3.诊断
医生会根据症状、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等)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来确诊。
需与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4.治疗
治疗的关键是尽快终止妊娠,以挽救孕妇生命。
可能包括以下措施:
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确保安全。
给予支持性治疗,如补充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必要时进行剖宫产手术。
产后需要密切观察和治疗肝功能异常。
5.预防
孕期应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肥胖和糖尿病。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6.注意事项
孕妇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
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妊娠期糖尿病、肥胖等病史的孕妇),应更加密切关注孕期健康。
产后应注意休息,逐渐恢复身体。
如果怀疑或出现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孕妇在孕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产检,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