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垂直传播等途径传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其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害和肾脏损害等。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和并发症治疗等。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灭鼠、防鼠和疫苗接种。
1.病因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为负链RNA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垂直传播等途径传播。
2.症状
发热:体温可达39℃~40℃,热程多为3~7天。
毛细血管损害:可有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瘀斑,常见于腋下、胸背部。
3.诊断
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季节有疫区旅居史,或接触过鼠类及其排泄物等。
临床表现:有发热、“三痛”、皮肤黏膜出血点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尿常规示蛋白尿、血尿等。
4.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治疗: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中毒症状重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可抑制病毒复制。
并发症治疗:有出血倾向者给予止血治疗,有肾功能衰竭者给予透析治疗。
5.预防
灭鼠、防鼠:清理环境,减少鼠类栖息和繁殖场所。
疫苗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野外工作时注意个人防护。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