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原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临近组织感染,胎膜早破,医源性感染,以及免疫功能缺陷。预防方法包括孕妇注意个人卫生、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及时清理脐部等。治疗方案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
1.病原菌感染:
细菌:新生儿出生时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建立,容易感染各种细菌,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真菌:念珠菌属、曲霉菌属等真菌也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
其他: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也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
2.临近组织感染:新生儿的皮肤、黏膜薄嫩,容易受到损伤,脐部是细菌容易入侵的部位。当发生脐炎、皮肤脓疱疮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
3.胎膜早破:如果胎膜早破时间过长,胎儿在宫内可能会受到细菌感染,增加发生败血症的风险。
4.医源性感染:在产前、产时和产后,新生儿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医疗器械和医护人员的手,从而引起感染。
5.免疫功能缺陷:某些新生儿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如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细胞免疫缺陷等,使他们更容易感染细菌。
为了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孕妇在产前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在生产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感染。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清理脐部,保持皮肤清洁。如果发现新生儿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原因引起的败血症治疗方法可能不同,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同时,对于高危新生儿,如早产儿、低体重儿等,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感染迹象,以便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