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百日咳是什么
小儿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7岁以下儿童,尤以3个月-6岁婴幼儿多见。其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患儿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脑病等,甚至危及生命。
一、概述
小儿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7岁>儿童,尤以<3个月-6岁>婴幼儿多见。其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患儿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脑病等,甚至危及生命。
二、病因
本病主要由呼吸道飞沫传播,<百日咳杆菌>可存在于患者的鼻咽部及咳嗽、喷嚏时喷出的飞沫中,通过呼吸道吸入传染。<家庭内传播>较为多见,间接传染的可能性小。<新生儿>对本病普遍易感,<孕妇>感染后可经胎盘屏障将病原体传给胎儿。
三、症状
1.卡他期:自发病至出现痉咳,一般为<1-2周>。患儿会出现咳嗽、流涕、低热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2.痉咳期:咳嗽逐渐加重,呈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病程一般为<2-6周>。
3.恢复期:痉咳逐渐减轻,鸡鸣样吸气吼声消失,进入恢复期,此期一般为<2-3周>。
四、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明显增高。
2.细菌培养:咳碟法培养出百日咳杆菌可确诊。
3.血清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若恢复期效价比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增长,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可作出临床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菌的检测。
六、治疗
1.一般治疗: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和适当温度、湿度。半岁以下婴儿常突然发生窒息,应有专人守护。给予容易消化的营养丰富的食物,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钙剂。烦躁不安或痉咳剧烈者可给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钠、地西洋等。沙丁胺醇亦能减轻咳嗽,可以试用。
2.抗菌治疗:抗菌治疗可清除鼻咽部的病原体,减少传播,痉咳期使用通常不能缩短病程。卡他期使用抗菌药物可减轻症状及缩短病程。常用的有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七、预防
1.自动免疫:采用百日咳菌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疫苗(DPT)进行基础免疫,目前常用的是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3个月-6岁>儿童用吸附百白破疫苗,<1岁>以内婴儿的基础免疫可在不同部位注射。<7岁>及以上儿童只需注射1针。
2.被动免疫:<新生儿>及<未完成基础免疫的儿童>接触过百日咳患者,可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150-300μ/kg,能减轻症状。
3.药物预防:同患者密切接触的体弱、年幼或老年者,可应用红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噁唑进行预防。
八、注意事项
1.疫苗接种:对于<儿童>,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是预防小儿百日咳的重要措施。家长应按时带孩子进行疫苗接种,并注意疫苗的储存和使用方法。
2.家庭护理:在孩子患病期间,家长应注意家庭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孩子着凉;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注意孩子的口腔卫生,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让孩子多休息,避免过度哭闹和运动。
3.观察病情: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紫、意识不清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4.避免传染:孩子患病期间应避免与其他人接触,尤其是未接种过疫苗的人。家长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传染给他人。
5.饮食禁忌:在孩子患病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鸡蛋等。
6.就医治疗:如果孩子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加重趋势,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7.特殊人群:<孕妇>感染百日咳杆菌后,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孕周和孕期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治疗,以保护胎儿的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