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致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使肢体出现慢性缺血的病症。
一、病因:主要和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症以及高龄等相关,这些皆是其高危因素。
1.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动脉壁。
2.糖尿病:可引发血管病变。
3.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4.高血压症:增加动脉壁压力,促进病变发展。
5.高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功能逐渐下降。
二、临床表现:症状受病变进展速度、侧支循环多少、个体耐受力等多因素影响,一般由轻到重逐渐发展。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随后可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疾病进展后会有静息痛,最终肢体可能出现溃疡及坏疽。
1.早期:症状不明显或轻微。
2.中期:出现间歇性跛行。
3.后期:静息痛、溃疡及坏疽。
三、治疗:分为一般治疗和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禁烟等,同时积极整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早期药物治疗主要有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1)控制相关指标:稳定病情。
(2)禁烟:减少不良影响。
(3)药物治疗:防止血栓形成。
2.手术治疗: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方式有动脉旁路术、动脉内膜剥脱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等。
(1)动脉旁路术:建立新的血流通道。
(2)动脉内膜剥脱术:去除病变内膜。
(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扩张血管。
四、能否治愈:需视具体严重程度而定。
总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对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治愈情况都要有清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应对该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