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型中耳炎是中耳腔的良性病变,由感染、鼓膜穿孔和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引起,其病理特征为中耳腔黏膜上皮化生形成囊袋样结构,囊内充满脱落的上皮细胞、角化物质及胆固醇结晶。主要症状为耳部流脓、听力下降、耳部疼痛等。诊断主要依靠耳部检查、听力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同时辅以药物治疗。预防方法包括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耳内进水、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和定期进行耳部检查等。
1.病因
感染:急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导致中耳腔持续感染,形成胆脂瘤。
鼓膜穿孔:鼓膜穿孔后,外界细菌、病毒等可通过穿孔处进入中耳腔,引发感染,进而形成胆脂瘤。
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功能障碍可导致中耳腔负压,使鼓膜内陷,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从而引发胆脂瘤。
2.症状
耳部流脓:是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主要症状,脓液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可有恶臭。
听力下降:由于中耳腔长期积脓,可导致传音结构障碍,从而引起听力下降。
耳部疼痛:急性发作时可有耳部疼痛,慢性期一般无明显疼痛。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耳鸣、眩晕等症状。
3.诊断
耳部检查:可见鼓膜穿孔,外耳道内有脓性分泌物。
听力检查:可发现听力下降。
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等,可明确中耳腔及乳突内有无胆脂瘤形成。
4.治疗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的是彻底清除中耳腔及乳突内的病变组织,重建传音结构。手术方式包括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形术等。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急性发作期,以控制感染,缓解症状。
5.预防
避免耳内进水。
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
定期进行耳部检查,如有鼓膜穿孔应及时治疗。
胆脂瘤型中耳炎需要及时治疗,以免引起严重并发症。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为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耳部卫生,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