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区别
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
1.病因:
浆细胞性乳腺炎: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乳头内陷、乳头外伤、乳腺导管扩张、乳腺退行性改变等有关。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创伤、服用避孕药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
浆细胞性乳腺炎:好发于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的中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乳晕旁肿块,可伴有疼痛、乳头溢液、皮肤红肿、发热等症状。后期可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肉芽肿性乳腺炎:多发生于生育期女性,可突然发病,也可缓慢起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可伴有疼痛、皮肤红肿、发热等症状。后期可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或窦道。
3.实验室检查:
浆细胞性乳腺炎:血常规检查可提示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乳头溢液涂片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等。
肉芽肿性乳腺炎:血常规检查可提示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脓液涂片可找到革兰氏阳性球菌。
4.影像学检查:
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超声、乳腺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发现乳腺内有肿块或脓肿形成。
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超声、乳腺MRI等检查可发现乳腺内有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
5.病理检查:
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理检查可见乳腺导管扩张,导管周围有大量浆细胞浸润,形成“粉刺样”改变。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理检查可见乳腺小叶结构破坏,间质内有大量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形成肉芽肿。
6.治疗方法:
浆细胞性乳腺炎: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保守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中药外敷、理疗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肿块切除术、区段切除术、乳腺单纯切除术等。
肉芽肿性乳腺炎: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肿块切除术、区段切除术、乳腺单纯切除术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7.预后:
浆细胞性乳腺炎:预后较好,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痊愈。
肉芽肿性乳腺炎:预后较差,容易复发,部分患者可形成瘘管或窦道,影响乳房外观和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综合判断。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