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是怎么回事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等,其病因包括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预防方法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因、调整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
一、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的最常见原因。
(2)心肌炎和心肌病:各种病因的心肌炎及心肌病均可导致心力衰竭,以病毒性心肌炎及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常见。
(3)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糖尿病心肌病最为常见,其他如心肌淀粉样变性、维生素B?缺乏等。
2.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
(2)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端坐呼吸是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典型表现。
(2)乏力:是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见症状。
(3)水肿:是右心衰竭的典型表现,多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卧床患者则以腰骶部最为明显。
(4)咳嗽、咳痰:多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痰,有时痰中带血丝。
2.体征
(1)肺部啰音: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
(2)心脏体征:除原有心脏病体征外,可出现心率增快、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舒张期奔马律等。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症状、用药情况等。
2.体格检查:包括心率、心律、肺部啰音、心脏杂音等。
3.实验室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生化等。
4.其他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心室造影等。
四、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引起心力衰竭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血压、改善心肌缺血等。
2.一般治疗:包括休息、低盐饮食、吸氧等。
3.药物治疗:
(1)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可减轻水肿。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缬沙坦等,可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3)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
(4)正性肌力药: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
(5)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
4.非药物治疗
(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用于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心功能。
(2)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用于有心脏性猝死风险的心力衰竭患者,可预防猝死。
(3)心脏移植:适用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五、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2.避免诱因:如感染、心律失常、劳累等。
3.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
4.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脏疾病。
六、注意事项
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2.应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感染等诱因。
3.应注意饮食,限制钠盐摄入,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含钠高的饮料等。
4.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总之,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患者积极治疗,同时注意预防和保健,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