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乳腺炎有什么症状
慢性乳腺炎症状多样,包括乳房肿块,形态多样、边界不清、大小不一,部分随月经周期变化;乳房疼痛,程度差异大,部位与肿块对应,可放射;乳头溢液,性质多样、量少;乳房皮肤改变,如发红肿胀、少数橘皮样改变;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炎症重时可能低热、乏力等。不同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孕妇用药谨慎,优先非药物治疗;哺乳期女性保持良好哺乳习惯,遵医嘱决定哺乳方式;老年女性恢复慢且常合并基础疾病,需控制基础病;儿童及青少年用药谨慎,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乳房肿块
1.肿块形态多样,可为弥漫性增厚、结节状或片状,边界通常不清晰,质地多较坚韧,不像乳腺恶性肿瘤那样坚硬且固定。例如在一些研究中,约60%的慢性乳腺炎患者可触及形态不规则的肿块。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可能仅数毫米,大的可占据整个乳房象限。
2.部分肿块会随月经周期出现一定变化,月经前,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肿块可能会稍增大、质地变硬,伴随疼痛加重;月经后,肿块可有所缩小,疼痛也可能减轻。但并非所有慢性乳腺炎肿块都有此变化,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二、乳房疼痛
1.疼痛程度差异较大,轻者可能仅在按压乳房时略有不适,重者则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刺痛、胀痛或隐痛,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及睡眠。这种疼痛通常是持续性的,但也可能间断发作。
2.疼痛部位多与肿块部位相对应,可局限于乳房某一区域,也可能累及整个乳房。而且疼痛可向腋窝、肩背部放射,部分患者常因肩背部疼痛就诊,经检查才发现是慢性乳腺炎所致。
三、乳头溢液
1.溢液性质多样,常见的有浆液性、浆液血性或脓性。浆液性溢液多为无色透明或淡黄色,类似稀薄的米汤样;浆液血性溢液则带有淡红色或暗红色血丝;脓性溢液外观浑浊,呈黄白色或黄绿色,提示可能存在感染。
2.溢液量通常较少,多数患者可能仅在挤压乳头时才会发现有液体流出。不同性质的溢液可能提示不同的病理情况,如浆液血性溢液需警惕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其他病变与慢性乳腺炎并存的可能。
四、乳房皮肤改变
1.部分慢性乳腺炎患者乳房皮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如皮肤发红、肿胀,类似于急性炎症表现,但程度相对较轻,进展也较为缓慢。这种皮肤改变可能是局部炎症刺激导致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引起的。
2.少数情况下,皮肤还可能出现橘皮样改变,即皮肤表面呈现出类似橘皮的外观,这主要是由于皮下淋巴管被炎症细胞阻塞,导致淋巴回流障碍,皮肤局部水肿,毛囊处相对凹陷所致。不过,慢性乳腺炎出现橘皮样改变时,需与乳腺癌进行鉴别诊断。
五、全身症状
1.一般情况下,慢性乳腺炎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如果炎症较重,波及范围较广,或者患者自身抵抗力较低时,可能会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3℃38℃之间,很少超过38℃。同时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
2.对于长期反复发生慢性乳腺炎的患者,由于慢性炎症的消耗,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等情况,身体逐渐变得虚弱。这时候患者需要注意营养补充,增强机体抵抗力,以利于炎症的恢复。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孕期发生慢性乳腺炎需格外谨慎,一方面,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乳腺炎症状表现,使其更复杂。另一方面,用药受限,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如局部热敷、按摩等促进炎症消散。若需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切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影响胎儿正常发育。
2.哺乳期女性:这一时期发生慢性乳腺炎较为常见,由于乳汁淤积易诱发炎症。应保持良好哺乳习惯,定时哺乳,及时排空乳汁,防止乳汁残留。若已出现症状,患侧乳房在炎症未完全控制前,哺乳方式需遵医嘱,可能暂时停止直接哺乳,以吸奶器吸出乳汁,避免炎症加重影响婴儿健康。
3.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慢性乳腺炎发生后恢复相对较慢。且老年女性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炎症的治疗效果。因此,老年患者除积极治疗乳腺炎外,还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保持良好心态和生活习惯,以促进身体恢复。
4.儿童及青少年:此年龄段慢性乳腺炎相对少见,但并非不存在。儿童及青少年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用药更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一旦发现乳房有异常,如肿块、疼痛等,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早期诊断和干预,减少对孩子身心发育的不良影响。



